理想主义者不知所终

2019-07-18 17:05:56

世情

理想主义者不知所终

认识陈可可是因为第二份工作。

不知道别人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否做得长久,反正我半年就折戟沉沙。当时并没有觉得怎样,生活的大门才刚刚打开,而我还很年轻,完全可以继续对未来充满期待。

陈可可坐在我对面,她总是猫在书架和电脑后面,我看不见她的脸。除非有什么事情,我叫她一声,她才坐直身子,抬起眼睑,目光越过书架和电脑,淡淡地扫过来。

陈可可的电脑旁摆着三个杯子,我十分好奇。陈可可伸出食指,依次指过去,“这个,用来喝白开水,这个喝茶,这个喝咖啡。”

我说:“一个不就够了吗?”

陈可可翻了个不太明显的白眼,“人啊,最怕的就是拎不清,混为一谈那怎么行?大到做人,小到喝水,还是泾渭分明的好。”

我捧着我唯一的杯子去饮水机旁接了水,默默回到座位上,深感办公室藏龙卧虎,连用杯子都能谈到人生哲学。

陈可可这人有点凛冽的气质,是非黑白一清二楚,不留中间地带,边界刀锋般鲜明,缺乏一些温情脉脉的圆融。

那时候我信奉温情主义,喜欢凡事留有余地,心灵软弱得承受不起直来直去,别人一句抢白都会让我脸红。所以,我想,我和陈可可只能止步于同事关系了。

办公室其他同事,貌似相处很融洽,嘻嘻哈哈,蛮轻松的。对于我这个纯良无害的职场小白,他们乐得摆出前辈姿态指点一二,私下里还饶有兴趣地讲一些单位八卦。

南姐资格最老,一说话左边嘴角先翘起来,含着一股嘲讽意味。她说:“陈可可啊,可是个人物,你千万别得罪她。谁都知道老赵,脾气上来了八头牛也拉不住,敢跟他抢选题,要版面,甚至拍桌子的,也只有陈可可大小姐了。”

余书兴白胖白胖的,戴一副宽边眼镜,他慢悠悠接话道:“谁让陈可可是老赵的宠儿呢,她也就是恃宠而骄罢了。号称手里掌握强大的作者资源,还不都是老赵给介绍的,咱们只能干瞪眼,没作者策划屁选题啊。”

“就是,就是,”小莹附和道,“每年年终奖属她拿得多,太不公平了。”

每周一是例行的选题会,我们在会议桌两旁一字排开,恭恭敬敬等待赵主编入席。窗外秋雨绵绵,寒意丝丝缕缕渗入皮肤,大家都低着头,安静异常。

老赵端着他的笔记本电脑踱进来,坐定,扫视一周,道:“陈可可呢?”

无人应答。

老赵敲着桌子,“你们知不知道,别的公司上班都要打卡,咱们不打卡,给大家一点自由,结果九点上班,十点了人还不齐。有没有点纪律性?”

老赵话音未落,陈可可破门而入。她一瘸一拐地进来,面部表情有点扭曲。

“怎么迟到了?”老赵立马换一副温和口气。

陈可可平静回答说下雨路滑,下车时被后面人一推,摔了一跤。老赵说没事吧?陈可可摇摇头,说没事。

老赵清了清嗓子,说:“继续开会。今天说一件重要的事情,上边主管单位决定推动咱们单位转企,这是大趋势,我们要顺应潮流。以前资助的资金会逐步退出,鼓励我们自谋生路,当然了,也给与一些优惠政策。

这对我们而言是挑战,更是机遇。接下来形势可能会比较严峻,转型期嘛,总会有阵痛。大家要调整思路,以后做选题的时候,除了考虑学术价值,也得权衡一下经济效益。”

“也就是说,带资金的选题会优先考虑了?”南姐问道。

“是的。”老赵点点头,又补充道:“在保证学术价值的前提下。”

“我不同意,”陈可可有点急了,“这样一来,咱们和那些靠版面费生存的期刊还有什么区别?咱们这些年来在学术界积累的影响和地位还能立得住?”

“兼顾,兼顾。”老赵抿了一口茶,“杂志前半部分坚持以往的风格,牢牢站在学术最前沿,刊发真正有价值有水平的好文章。后面嘛,略微作些调整,无伤大雅。”

“这不是成了半本杂志了吗?欲盖弥彰,我没法和我那些作者交代。”陈可可把签字笔摔在笔记本上,双手抱肩,活像一只斗鸡。

“你只管做好前半部分,后面不用管,别的同事来做。”老赵口气尽量委婉一些。

“不行,我出去约稿,代表的是整本杂志。”陈可可两手一拍桌子,站了起来,“那些有影响力的作者都会看杂志内容,才考虑要不要把稿子给咱们。不能跌了身份。”

空气剑拔弩张,我们都不说话。陈可可和老赵唇枪舌剑,一来一回,只觉满屋子刀剑横飞,别人想插话也没有丝毫缝隙。

“你是主编,还是我是主编?”几个回合之后,老赵给呛得吹胡子瞪眼。

“您是主编,但也不能一意孤行。”陈可可毫不示弱。

“再议,再议!讨论下个话题,大家说一下自己最近的选题。”老赵干咳了两声,迅速转移话题,“来来来,余书兴,你先说。”

散了会,陈可可在我前面走,我看着她瘦弱的背影,生出一些敬意。勇敢而清晰地表达自己,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,其实并不容易。

到了下班时间,我拎起包,习惯性地说了一句:“可可姐,你还加班啊,我先走了。”

陈可可看着我,表情凝重,欲言又止。

我说怎么了?陈可可咬着嘴唇犹豫了一下,问能不能陪她去下医院?

我过去一看,她的脚踝一大块淤青,肿得老高。我搀着陈可可,她左脚几乎不敢着地,艰难地一跳一跳向前走。我还奇怪她一个下午时不时有点龇牙咧嘴,原来是忍着疼呢。

一周后的早晨我推开办公室的门,陈可可已经坐在那里了。

“医生不是让你卧床半个月吗?”

“工作谁替我做?在家也不安生,不如过来。”

“要这么卖命吗?身体最重要。”

“工作不只是工作,没错,我靠它赚钱养活自己,我更需要在这里获得存在感和价值。”

陈可可嘴角浮起一丝奇怪的笑意,“这里是北京,像我这样小地方来的姑娘,没有背景没有资源,赤手空拳,除了仰仗工作还能怎样?难道去指望一个男人吗?”

“也不是不可以吧,不是说女人改变命运的机会有两次,一次是出生,一次是嫁人?”关于未来,我还很懵懂,头脑中充斥着社会灌输的很多歪理邪说。

陈可可笑出了声,“你太天真了。自己的命运要靠别人来改变?没有比这更不靠谱的事了。”

她的话,我不太明白,等我领悟可能还要等到几年以后才行。没办法,人总是被阅历限制。

我有点神经衰弱,工作之后更严重了,虽然每晚早早上床,翻来覆去睡意全无。

我租的房子濒临二环,车流穿梭日夜不息,滚滚车轮碾过柏油马路,仿佛碾过我的神经。每晚入睡都是个难题,数绵羊、深呼吸,全都无效,我只能在黑暗中束手无策地等着那点睡意袭来。

陈可可打来电话的时候,我刚刚在安稳的睡意中放松下来,刺耳的铃声硬把我拽了起来,我的心脏“突突突”跳个不停。

我摸过手机,惊魂未定,一接起来,陈可可尖利的叫声就袭击了我的耳膜,她带着哭腔:“小渔,小渔,你快来救我!”

“你在哪里?”我吓了一跳。

“在办公室。”

“在办公室?大半夜的。”

“是啊,我在赶那个关于新能源和生态的选题,月底必须完成,还有几天了。”

别的同事一到五点钟,约好了似的,准时撤退,只有陈可可不为所动,像个无形标杆,反衬着别人的懒散,难免不引发集体讨厌。

她加班是家常便饭,哪天她按时下班了,大家才觉得惊讶。

她不但加班上瘾,还时不时来个通宵,尤其是月底杂志出刊的那几天,她直接睡办公室,就在午睡用的躺椅上。我无法想象,那躺椅根本放不平,午睡起来都腿麻脖子疼的。

“刚才有一个男人来敲门,敲了好长时间。”恐惧使陈可可的声音走了调。

“要不你来我这里睡吧?我这边离单位不远,你打车过来。”

“我现在不敢出去,不知道那人走了没有。”

“门窗都关好了吧?应该没事的,他进不去。”

“都关好了,刚检查了一遍。和你聊一聊,现在好多了。没打扰你睡觉吧?”陈可可语气平静下来。

“没事就好。”我倒下,等待那不知何时到来的睡眠。

第二天下班前,我走到陈可可旁边,说:“别加班了,早点回家吧。”

陈可可埋在一堆稿子中,“不行啊,忙不完”。

“那要是晚了,就去我那里睡吧。”

陈可可抬起头看着我,很认真地说了声谢谢。

“别客气呢,都是朋友。”我努力笑得很甜。

“哎,打住,同事之间是不可能成为朋友的。”陈可可眼角狡黠的笑意使这句话像个玩笑。

走到门口,我回头望了一下灰色的办公楼。一共三层,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建筑,暖气管道有些老化。白天在办公室坐久了,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钻起,膝盖都冰凉冰凉的,何况晚上呢?

陈可可也真是够拼的。那么好强,一个人做那么多选题,把自己弄得陀螺一样旋转。别人都在混日子,只有她,非要从这些大同小异混混沌沌的日子里找出意义来。

北京的冬天太漫长,漫长到让人觉得快熬不过去了。

那年冬天第一次雾霾,整整一个月只见了三五次太阳。天空灰黄阴沉,仿佛黄昏接着黑夜,黑夜连着黄昏,其他的时间都消失了。每个人飘荡着抑郁症一样的眼神,只是谈论天气,不再关心人类。

若干天后,早上起床,拉开窗帘,看到太阳金灿灿地挂在天空,整个人都获得了新生。大家忍不住互相祝贺,太阳出来了。是呀,太阳终于出来了,阴郁一扫而空。

我们当时并不知道,这只是开始,此后每年冬天都要经历一番雾霾的洗礼,而且愈演愈烈。

春天的时候一切回归了常态,工作和生活都按部就班运转着,似乎不会有什么变化。

六月初,单位的人全部去北戴河开会,三天会议,两天自由安排。消息传来大家欢欣鼓舞,真期待去海边透透气呀,在北京呆久了空气都像固体一样了。

海边的城市永远有着扑面而来的清新,沿途风景秀美。一排排各机关的疗养院大门紧闭好似神秘庄园,不时看见尖顶圆穹的俄式建筑,马路两旁缤纷花海连接着不远处碧蓝的海。

会议之后主办方安排了丰盛晚宴,老赵花蝴蝶一样穿梭于各个酒桌,握手、寒暄、敬酒、交换名片,满脸笑出一堆灿烂褶子。

据说今天到场的都是各实业界大佬,想见他们一面可不容易。

老赵面色酡红地跑到我们桌子前,低声说:“你们呀,还是年轻,光知道吃?还不快去联络资源,这可关系到咱们杂志的命运。”

老赵指着一尊尊弥勒佛般的大人物,“只要他们之一愿意投资,咱们杂志运转就有保障了。千载难逢的好机会,还不快去!”

我们听闻,赶忙争先恐后一跃而起,端着酒杯,一群绵羊一般散入人群。陈可可抛了个冷眼给我们,一张桌上只剩她一人纹丝不动,继续不紧不慢拿牙签剔海螺肉。

回到房间还有点恍惚,满脑子觥筹交错,耳朵灌满了客套话,第一次见识大场面,除了不适应,还有点兴奋莫名。

陈可可躺在床上看书,书是她的随身携带品。

匆忙洗漱完毕,钻进被窝,大脑却高速运转,停不下来。不知哪根神经跳了一下,我忽地坐起来,叫道:“可可姐,你睡了吗?不如,我们去看海?”

“发什么神经,快十点了。”嘴里这么说着,陈可可伸手扭亮了台灯。

马路上少有行人,路灯影影绰绰。陈可可穿一条碎花连衣裙,头发散着,在夜风中飘飘拂拂,灯光下她的脸庞多了一些温柔气息,甚至可以说是好看的。

海边夜色如浓墨一般,一轮圆月异常皎洁。我不知道已经多久没见过这样的景象。大海在眼前无边铺展开来,海浪如呓语,轻轻怕打着沙滩。

我们拎着鞋子,赤脚沿海岸线走,沙滩柔软,白昼的温度尚未散去。海潮涌过来,月光下只见银色的浪花,簇拥而至,一波又一波。

“没想到夜晚的大海这么美,宁静又安详。”我踩着浪花,深深吸了一口气,湿润的,有一点点咸味。

“是啊,仿佛有一种深沉的力量,让人莫名觉得安慰。”陈可可望着海天交接的模糊远方。

“快看,那是什么?”我发现月光下一堆银白闪烁的透明物体。

我们走过去,陈可可说:“是海蜇,被海潮冲上岸的,已经死了。”

我蹲下来仔细观看,西瓜那么大的一团,纯白透明,看得清纤细的内脏。我用手指小心戳了戳,硬硬的,“这么硬?还以为很柔软呢。”

“你看它如此脆弱又透明,毫无遮拦,必须要有坚硬的外壳啊。”陈可可若有所思。

走累了,我们坐在沙滩上,海风一阵一阵吹来,陈可可的头发扫过我的胳膊,毛茸茸的。

“唉!”陈可可突然重重地叹了一口气,“我真是担忧,这么下去,杂志怕要完了。”

“你太悲观了吧,没那么严重。”

相关阅读

手机读故事网©20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