茅盾:最典型的中国现代作家、文学与政治的悲欣交集

2018-07-05 12:30:04 作者:徐徐清风娓娓道来

《茅盾:最典型的中国现代作家、文学与政治的悲欣交集》by 徐徐清风娓娓道来

青年茅盾

文学与政治的悲欣交集

大部分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很难向鲁迅学习,也很少人向郭沫若学习,因为这两个人有很多不可复制的地方。

但是大部分作家的处境和茅盾有相似的地方。换句话说,茅盾是最典型的中国现代作家。

一,茅盾是一个既精通政治又热爱文学的作家。

鲁迅有政治热情,却不大懂政治,尤其是政治斗争的潜规则。20世纪30年代以后,鲁迅和左联关系很不好;而郭貌似精通政治规则,但给人留下“精通政治”的印象,说明还是不够精通;周扬、冯雪峰等擅长政治斗争,但又不像茅盾这么热爱文学。

茅盾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成员之一。一大虽然没有参加,但他参加了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。同时,又是文学研究会最主要的刊物主编,他的长篇小说又是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收获。1949年之后,还做了文化部长,文学和政治的地位都非常高。

大部分现代作家虽然不能像茅盾那样同时“精通”政治和文学,但夹在两者之间的处境,却是大家都有体会的。

二,茅盾的特点是,创作“主题先行”。

比如命题作文,就是主题先行。但在文学史上,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大部分不是主题先行。比如《红楼梦》的主题到现在都说不清楚。大部分好的作品都是“主题后行”,思想在艺术之后。

茅盾是思想在艺术之前,这个写法后来被革命文学大量复制。

三,茅盾是最早写城市生活的作家。

城市生活,就是资本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的生活。很多场景在五四其他作家的作品里是看不到的,而率先出现在一个参与共产党建党活动的左派作家笔下。

茅盾1896年出生,在他那个年代是95后。父亲很早去世,母亲是启蒙老师,家里什么都听母亲的。北大读预科,英文很好,可是没考到留美资格。毕业后到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做编辑,那是叫沈雁冰。

后来,他和孔德沚结婚。孔不识字,茅盾的母亲就教她识字。渐渐有了文化,帮助了茅盾一辈子。

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,缺个杂志,郑振铎就找沈雁冰。沈二十几岁,一面参加共产党早期活动,一边主编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文学杂志。

1926年北伐军打到武汉、上海,蒋介石412清党,但汪精卫的国民党中央在武汉还没有反共产党。郭沫若跟着周恩来等人在南昌准备起义。

茅盾当时在武汉编《汉口民国日报》,是国民党的党报,但他已经是共产党人了。他还曾在广州做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。可以想见他与政治的关系之深。

后来,茅盾在武汉得到通知要去南昌,但买不到票,错过八一起义。在武汉会上海轮船上,丢了一批巨款,这钱是党组织的经费。等到了上海,等于犯了双重错误:丢失经费、没有参加八一起义。同时,茅盾被国民党通缉,因为他是共产党;他又被认为脱党了,因为他这时和女朋友秦德君去了日本。

隔了几年,茅盾重回上海,回到夫人身边。当时鲁迅、叶圣陶也在上海,就一起投入文化战线的革命斗争,成为左联一个主要的成员。此后,他以写小说为主。

抗战爆发,他还常去香港。等内地一解放,就回去做文化部长。

《茅盾:最典型的中国现代作家、文学与政治的悲欣交集》by 徐徐清风娓娓道来

1949年以后,地位很高,做了部长,但再也没有文学作品,只写了一些文学批评。他很长寿,一直活到郭沫若去世后的一两年。

郭沫若在世时,到处有人请他题字,那是茅盾很少题字。郭去世后,茅盾也开始题字,因为当时文坛他最高。

茅盾去世前,专门提了一个要求,要申请重新入党。当时的党中央总书记同意恢复茅盾党籍,从1921年7月1日算起。这就是茅盾的生平,文学与政治的茅盾悲欣交集。

《创造》:启蒙者唤醒了民众,却被民众抛弃了

茅盾的代表作是《子夜》,是一部长篇,写资本家的。他的第一个短篇,是《创造》。

《创造》讲一个男人,家里有钱,也有文化,中年男性,找不到理想的女人。怎么办?他想,找不到,就自己创造一个——找一个年轻的、未经世俗污染的女人,按照他喜欢的样子来教育、培养、塑造她。于是就找到这个一个女人,和他结婚、教她读书,慢慢地培养她。

小说全是“床戏”,是用三一律的写法。

三一律是欧洲的戏剧方法,就是同一个时间、同一个地点、同一件事情。最早来自于古希腊悲剧,据说一出戏演十个小时的故事,演员就得演十个小时,观众也得坐在那里看十个小时。

最终的结果,就是他创造成功了,也失败了。

在他的培养下,女人按照他所希望的样子去读书、去打扮、去生活、去爱,所以男人的创造成功了。可是,女人的心越来越不向着他了,她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。

另外男人教她读一些个性解放的书,女人都读了,现在要去参加妇女运动、参与政治活动了。男人觉得问题来了,这些都超出了他的设想计划。

茅盾在这个小说的用意有二。

一是在情节层面批判大男子主义,支持新女性的解放精神。还有他用“创造”这个词,是来影射创造生。茅盾和创造社关系不好,郭沫若一直讥讽他。本来,人“改造”人就有点过分。“创造”就更加错了。

郭沫若对茅盾不太礼貌,说初见沈雁冰,感觉像个老鼠。多年后《创造十年》收入集子,也没删掉这些对茅盾不太尊重的话。

二是,茅盾自己说过,革命一旦发动就不可阻挡。女主代表着比较激进的革命派,而男主代表着比较保守、务实的胡适这一派。这就是茅盾的“主题先行”,年轻女人象征革命,中年男人代表保守。

《创造》同时带出了启蒙者和被启蒙者之间关系的思考。有意赞扬被启蒙者的超越,却又无意中同情启蒙者的处境。

回想茅盾和当时的革命党的关系,可以明白:茅盾是启蒙者,后来的创造社、太阳社,都是在 他们的影响下才参与革命文学的;可是,写《创造》时,他却被抛弃了,所以他在潜意识里,在 男主的身上,找到了启蒙者被超越的这种微妙复杂的感情。

新批评主张文本细读,信奉“作者已死”及“文本独立”,而传统文学批评讲究知人论事,有时必须两者结合才能好好读作品。文本阅读为主,在必要的时候,可以把作家资料放进去,但不能只从作家的主观动机来讲。

主观上来讲,茅盾是歌颂女主人公,在理性层面,他可能根本没有联系过自己的处境;但文学是比任何东西都更能泄露作家的内心秘密的—— 真正的文学,比宣言、日记、情话更能宣泄心底的秘密,包括作家自己意识不到的东西。

另外,这篇小说也是一个很早的预告:民众被唤醒以后,又用这套理论对付知识分子,后来 中国发生的事情是值得慢慢琢磨的。

非独立行为能力者请勿入内。本文纯属一个毫无远见和真才实学的小小房地产行业HR从业者的愚昧见解,仅供讨论。

相关阅读
琅琊令之鱼目混珠 错

1 眼前是大片大片雪白的梨花,宛如冬天的雪一样晶莹剔透,微风轻轻吹过,梨花少许花瓣飘落。一片花瓣慢慢落下,落在洛洛的肩上。 洛洛手执着剑,小心翼翼地往前走着,她不敢有半点怠慢。她的手心微微出汗,头有点晕,她努力睁大眼睛,慢慢往前走。 眼前的梨花一片雪白,迷人眼。洛洛不知如何走,走到那里,都是梨花一阵阵,眼前一片一片雪白,晃了她的眼。 她丢了剑,索性坐在梨花树下不动。江湖传言果然名不虚传,梨花...

那一夜我非礼了一个少妇,浴室的那次太疯狂了

男人嘛!不占便宜就不叫男人,那一次我与一个少妇女邻居发生了美妙的事情,也不知是怎么的,一切就都那么顺利,浴室的那一夜,真是太刺激了。我毕业以后,一直呆在北京的一家公

你微笑的样子真好看

你微笑的样子真好看,像是星星眨眼睛,像是花儿静静开,如微风吹拂一池春水,温暖了我的心头 ——只鱼溪 只鱼溪是阳光福利院里一个六岁的孩子,很漂亮的一个女孩儿。 她有着一头长而柔顺金色卷发,蓝澈的大眼睛,圆圆的脸儿笑起来时还有两个小酒窝,阳光下的她像是个小天使。 福利院的男孩子们都以能得到她一个微笑而自豪,这...

幼时的小学

幼时的小学,没有围墙,教室由一连片五间平房组成,这边三间连成一排,那边二间连成一排,两排教室以90度的直角连接,如同一个长方形的两条边。 教室的外边是走廊,走廊的走向和教室自然是一致的,也是一个长方形的两条边。 没有围墙,所以长方形只有两条边,两条边所面对的中间那一片空地,便是我们小学的操场,四四方方的操场和长方形两条边的教室一起,将学校构成了一个规规矩矩的长方形, 走廊和教室的地势高出操场...

小河三道弯

(一) 从乌海到呼和浩特好几天了。 来的路上除了看见那碧蓝碧蓝的天空,棉花朵似的白云,再就是一片焦黄,耀眼的太阳光下那片茫茫戈壁滩。 我把大漠戈壁的美欣赏完毕,然后就开始水土不服了。 只觉得干得要命,身上的水分快被吸干,不停地喝水还是渴,高速路上,黄河与我们擦肩而过,当时的想法就是不顾一切地扑进黄河水里,跟祖国的母亲河来一个大大的拥抱,那感觉,要多爽有多爽。 在内蒙,只看到蓝莹莹的天,却看不...

我的奇葩婆婆

王珊已经不是那个会对前婆婆唯命是从的小媳妇了。

我才追了你不到一个月你就答应了,你也太好追了吧

朋友左左在一次聚会结束后和我一同回去,本来之前仅仅认识不太了解,只觉得她有点高冷不太容易靠近,漂亮还特别有气质,各方面都很优秀,是我特别喜欢和欣赏的那种姑娘。但意外的是一路上左左很健谈刚好我也是个自来熟,两个人一拍即合,相谈甚欢。 “半路遇到前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?” 她笑着对我说。 “啊?” “刚刚过去那个是我分手两个月的前男友啊!” “啊?” “啊什么啊,没错。是不是很丑,还瞎,哈哈哈哈哈...

要活就活在等待里

1 “你喜欢大海,我爱过你。” “你中二么。” 四点的海边太阳正毒,柳尧尧提着鞋子,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在沙滩上,身后是中二的陆放。 陆放听人说过特别多版本的,如果你和喜欢的人XXXX,就能一辈子在一起,和柳尧尧在一起的时候,不管当时的场景是什么,陆放总能毫无阻碍的将当时的场景归类进XXXX。 像是现在,如果你和你喜欢的人,横穿过这片沙滩,就能永远在一起。 理想很美好。 现实却一个都不成立。 陆...

手机读故事网©2019